“十一五”期间,中国钢管在产量快速增长、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同时,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专用管比例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下游行业尤其是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由于目前钢材需求旺盛,钢材价格处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使钢铁行业利润比过去有较大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必然会刺激新一轮投资的增加,特别是钢铁工业的规模效益更使企业快速扩张产能。这种势头是否会引发钢铁发展“过热”,需要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客观分析。
钢铁生产能力增长速度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应与钢材的市场需求相适应。我国钢铁生产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而且未来我国钢材还有一定的市场增长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认为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经济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而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和适度过剩经济。短缺不可能有竞争,也不可能有进步和提高。当前钢铁行业出现的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就是因为钢材供不应求、市场紧俏,也就是说,我国钢铁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买方市场。我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但行业总体素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通过竞争提高行业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使我国真正成为钢铁强国。
我国钢铁工业还存在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按照钢铁工业产业政策,需要淘汰约3000万吨钢的落后生产能力,如果产业政策贯彻得力,这部分生产能力淘汰后,可为钢铁行业新增能力扩大一定空间。为保证钢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审批程序。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需经充分的科学论证后,由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未经国家审批的新建钢铁企业,特别是高炉、转炉和电炉的建设,银行不得提供贷款;证监会不得同意上市募集资金;海关对进口设备不得免税;环保部门不得进行环境评价;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审批建设用地。鉴于目前各地有盲目重复建设的倾向,今后任何新建冶金项目,不论项目大小,都要进一步强化综合论证,特别是各种外部支撑条件的落实和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