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建筑钢结构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形式越来越新颖,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然而,在钢结构建筑快速发展的同时,规范滞后和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也令人担忧。因此,完善规范和提高钢结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经验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规范则十几年不变,虽然有些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但仍然在使用。丁芸孙认为,我国的规范规定比较刻板,比如,规范中的黑体字,设计单位一定要遵守,如不遵守,设计单位就会受到处罚。规范中不是黑体字的内容,如果设计单位没有遵守,只要工程没有出现问题,就不会追究设计单位的责任。
总而言之,我国的规范是硬性规定,国外规范不是硬性规定。但在国外,如果工程出现问题,承担责任的还是设计方。在我国,设计人员只要根据规范进行设计就可以,即使采用的规范有问题,造成工程垮塌,设计单位也不用承担责任。在国外,设计师若发现规范有问题,他们会积极解决问题,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绝不会按照错误的规范条款进行设计。
上世纪50年代,设计人员经常沟通,互不保留,学习交流活动定期举行,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现在设计院之间基本互不往来,更不会交流。前几年还有一些评议会,会上有些交流,后来有了审图组,而审图组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混凝土的退休总工,并不能解决钢结构设计中的问题,而一些学术交流会,内容大多是围绕新技术和重点工程进行,涉及不到钢结构设计,而且收费比较高,参会的主要是领导,一般的设计人员无法参加。
我国的钢结构事业蓬勃发展,但老的技术人才太少,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又经验不足,因此,行业发展与人才的矛盾愈来愈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加快培养新一代人才,使人才发展赶上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