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无法企及的,可开拓的市场空间很大
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无法企及的,可开拓的市场空间很大
新闻出处:美联钢品   2013-03-29 10:20:3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钢铁生产和建筑钢结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1957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跨长江公铁两用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米,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圆了几代人的梦想;1968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长4589米,这是苏联专家撤走并中断了钢铁供应和成套技术后,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一座为国增光的钢结构桥梁,它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我国大跨度建筑钢结构拉开了序幕,建筑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南京长江大桥和上海体育馆钢结构网架,依靠自己力量顺利建成,得到外国有关专家一致好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节能减排战略的不断推进,钢结构这种节能环保的建筑形式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更大的发挥空间优于混凝土建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一线城市的许多标志性建筑,都采用钢结构建筑。除了国贸三期,还有央视新大楼、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等多个超高地标性建筑,都使用了钢结构。

  在我国,钢结构建筑大多为超高层建筑或者大型会议中心、工业厂房,这与钢结构的特性有很大关系。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告诉笔者,目前主要有两种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混凝土建筑建设到一定高度就无法进行了,而钢结构则不受高度的限制。法国埃菲尔铁塔高度为320.7米,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这样的高度是混凝土结构无法企及的。

    钢结构建筑,近年来在我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厂房、机场、仓库、餐厅、体育馆、大型市场和收费站等工程建设中。伴随着钢结构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钢结构产业在我国蕴藏巨大商机。根据我国新的产业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逐步提高钢结构建筑在民用和工业用工程项目中的比例,使钢结构产量占全国钢总产量的比例不断提高。

    最近2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钢结构技术、产业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钢结构资讯网提供的相关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5亿吨,钢结构产量超过了2000万吨,仅占钢总产量的4%;2009年、2010年,我国钢结构的总产量分别达到了2300万吨和2600万吨,尽管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占钢产量的总量仍很小。

    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在整个建筑市场所占的比例都较高。以地震频发的日本为例,其住宅全部采用钢结构建设而成,原因就是钢结构建筑的高抗震性和环保性。但现阶段在我国,钢结构住宅微乎其微,更别说在地震多发区广泛建设钢结构建筑了。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我国钢结构建筑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