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是指用钢板和热扎、冷弯或焊接型材通过连接件连接而成的能承受和传递荷载的结构形式。钢结构体系具有自重轻、工厂化制造、安装快捷、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投资回收快、环境污染少等综合优势,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更具有在“高、大、轻”三个方面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结构建筑工程领域中得到合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建筑钢结构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形式越来越新颖,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先进。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址大楼、广州电视塔、上海环球中心等具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建筑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钢结构建筑快速发展的同时,规范滞后和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也令人担忧。因此,完善规范和提高钢结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经验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的工程实例看,只要设计者根据规范要求设计,后期如果工程出现问题,设计者也无须承担责任。这样的方式有利有弊,利处是提高了规范的权威性,全行业都要遵守规范;弊处是降低了设计师的责任感,不利于技术的进步与提升。
在我国,设计人员只要根据规范进行设计就可以,即使采用的规范有问题,造成工程垮塌,设计单位也不用承担责任。在国外,设计师若发现规范有问题,他们会积极解决问题,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绝不会按照错误的规范条款进行设计。目前,我国的钢结构事业蓬勃发展,但老的技术人才太少,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又经验不足,因此,行业发展与人才的矛盾愈来愈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加快培养新一代人才,使人才发展赶上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的步伐。
上世纪50年代,设计人员经常沟通,互不保留,学习交流活动定期举行,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现在设计院之间基本互不往来,更不会交流。前几年还有一些评议会,会上有些交流,后来有了审图组,而审图组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混凝土的退休总工,并不能解决钢结构设计中的问题,而一些学术交流会,内容大多是围绕新技术和重点工程进行,涉及不到钢结构设计,而且收费比较高,参会的主要是领导,一般的设计人员无法参加。